臺北市是一座邁向未來的永續城市,如同世界各大城市,臺北市面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極端氣候及水資源缺乏的危機。因此,我們採取積極的行動減少碳排放和增強城市韌性,身處21世紀,臺北市努力邁向健康、友善的宜居城市。
參考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臺北市以「全球視野.臺北行動」為出發點,將永續發展成果與 SDGs相連結,並以其中7項列為優先推動目標,於2019年9月提出台北市永續發展目標-自願檢視報告(VLR)。
透過這份自願檢視報告可得知,臺北市的進步不僅是限於追求經濟與建設,而是充分展現多元與包容,以及對市民生活品質、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
未來除持續提出更積極的氣候行動外,更持續朝向環境資源循環共生、社會安全進步共享,以及經濟科技智慧成長三大面向努力。
從學齡前至成人教育階段,提供各項補助支持多元的學習資源,引導學生掌握科技轉變,善用科技與人際網絡,厚植國際接軌與跨域溝通整合能力,完備全人教育系統,實踐生活素養,激發學生突破學習舒適圈,提供探索職涯的多元學習機會,厚實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和態度,以養成具有未來創新競爭力的人才。確保有教無類,養成具有未來創新競爭力的人才。
聯合國SDGs 非常注重性別平等,認為每個目標皆與性別平等有關,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指出「性別平等是兌現SDGs 2030 年承諾的基礎」。本市於1996 年成立女性權益促進委員會,並於2014 年成立性別平等辦公室。為推動並達成性別平等的目標下,本市分別從人身安全及健康促進、女性經濟賦權及決策參與三層面推動落實,以及破除性別刻板印象、改善性別不平等的文化習俗,落實性別平等與促進女性參與。
藉由公私協力推廣設置太陽光電系統,以市有閒置空間著手示範建置推動轉型為綠能生態園區,成為民眾休憩場所,兼顧掩埋場活化及再生能源發展...。
本市運用融資貸款專案,促進新創事業及中小企業成長,同步鼓勵優先採購環境保護產品,減低對環境衝擊;除此之外,本市透過宣導、檢查等機制推動並協助事業單位落實職安管理,建立友善就業環境,保障工作者如市民、特定對象、移工等之安全健康。達成「健康職場」、「安全環境」及「工作零職災」之願景目標,落實提昇環境品質的同時健全產業發展環境。
為落實水土保持、植樹造林與蓄清排渾等操作延長翡翠水庫壽命,保障大臺北地區居民用水無虞。交通建設上,以「共享、綠能、e化、安全」作為運輸發展願景,藉由整合發展低碳永續運輸及強化便捷人本交通,提供「智慧、親和、便利及有效率」的運輸服務,鼓勵市民使用大眾運輸,減少使用私人運具,除此之外推動復康巴士、計程車採通用化設計,提供年長者、身心障礙者及行動不便者就醫、就業、就學、休閒育樂或外出購物等無障礙運輸服務,使無障礙運輸更加完備,落實社會福利同時照顧身心障礙市民。強化水資源、交通與社會福利政策,維護市民生活需求。
建構便捷公共運輸網絡,強化大眾運輸服務品質與便捷性,間接提升環境空氣品質,減少環境負荷,並藉由多元的智慧化運輸資訊系統,減少民眾候車時間...。
城市為人口及經濟聚集中心,消耗了全球60 ~ 80% 的能源消費,產生70% 的廢棄物,亦是溫室氣體主要的排放源,能源與資源循環利用儼然成為永續發展的關鍵,故發展循環經濟已成為城市在規劃未來長遠發展重要的施政方向。
近年來隨著都市高度開發及全球氣候變遷影響,世界各大都會區都面臨著不同種類、不同程度的水環境風險與挑戰,像是洪水、熱浪、暴雨、乾旱等等水太多或水太少的困境,這些極端氣候不僅對民眾生命財產造成重大威脅,也將影響一個城市的永續發展
成立智慧城市辦公室,媒合各局處政策串聯,加速施政進度與資源整合,並透過公私協力推動產業創新智慧解決方案,進一步與國際城市鏈結,組成GO SMART 全球智慧城市聯盟,創造城市合作與交流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