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確保所有人都能享有水及衛生及其永續管理

為建立安全水管理系統,推動翡翠水庫穩定供水與智慧管理計畫,以提供潔淨、永續且穩定的水源。並從提升自來水供給水質至污水妥善處理程序,加強改善既有供水管網設備與監測,減少供水過程中水資源的流失。同時為提倡再生水及雨水回收循環使用,並辦理地方性活動,凝聚各單位機構與社區之共識,建立社區永續經營的模式,發揮水資源循環之精神。


 

安全飲用水

指標6.1

到2030 年,所有人普遍和公平獲得安全且負擔得起的飲用水。

水質檢驗無虞

指標6.3

到 2030 年,透過以下方式改善水質:減少污染,消除廢棄物傾倒現象,把危險化學品和材料的排放減少到最低限度,將未經處理廢水比例減半,大幅增加全球廢棄物回收和安全再利用。

確保永續取用和供應淡水

指標6.4

到 2030 年,所有行業大幅提高用水效率,確保永續取用和供應淡水,以解決缺水問題,並大幅減少缺水人數。

保護和恢復與水有關的生態系統

指標6.6

到 2020 年,保護和恢復與水有關的生態系統,包括山地、森林、濕地、河流、地下含水層和湖泊。


 

辦理淨溪活動共同守護河川

創造優良水質行動

水污染列管事業以社區下水道系統、醫院醫事機構及觀光旅館( 飯店)為主要行業。為掌握事業及社區下水道系統污染物的排放,持續加強列管事業及下水道系統污染查緝,以列管對象稽查率100% 為目標。並適時檢測放流水水質,督促業者落實污水處理設施正常開機操作及確實申報,以落實水污染防治工作。
推動公民參與水環境巡守及河川保育,運用民間力量淨溪減污,擴大宣導水環境教育。水環境巡守隊計20 隊,總巡守長度達105 公里,範圍包括景美溪、新店溪、基隆河及淡水河等流域,形成一個嚴密監控網。並定期舉辦清溪、淨溪活動,讓市民更加親近河川,共同加入水環境守護行列。此外,於關渡自然公園操作及維護水磨坑溪人工濕地,利用自然淨化工法改善水質,處理水量為2,500CMD 以上。

提供穩定自來水水源

翡翠水庫為大臺北都會區重要水源,供水人口已達600 萬人( 包含新北市人口)。為確保翡翠水庫能滿足供水,打造大臺北不缺水環境,本市擬定「翡翠水庫穩定供水計畫」及「翡翠水庫智慧管理計畫」,定期進行「季長期降雨推估」、「水源供需水量分析」、「季長期水庫蓄水量預測」、「旬運轉計畫」工作,以掌握水情變化。並結合最新資訊技術,建置智慧水庫決策系統,以提供水庫操作所需之技術支援,強化水資源運用,維持供水穩定。

漏水管理四大主軸 管線汰換、漏水檢測、修漏品質、水壓管理

供水管網改善策略

鑒於水資源日益匱乏,為有效運用水資源,防止系統漏損並降低漏水率,本市已規劃 20 年「供水管網改善及管理計畫」長程策略方針 ( 2006 至 2025 年) ,分為 4 個階段執行,目前正執行第三階段 ( 2016 至 2020年 ) 並銜接啟動第四階段計畫 ( 2020 至 2025 年 ) ,全面推動小區計量工法管控漏水改善成效。
另依據國際自來水協會 ( IWA ) 對於管網損失水量所建議之管線汰換、水壓管理、主動檢測漏水及修漏速率品質等,多管齊下健全供水管網系統,逐步降低漏水率。
2006 至 2019 年汰換老舊自來水管線共計 2,173 公里,年平均汰換率 2.49%,每年都超越國際自來水協會 ( IWA ) 建議值 1.5% 之標準。漏水率也由 2005 年年底 26.99% 降低至 2019 年之 12.71%,14 年來降低 14.28%,平均每年降低 1.02%。

 

 

針對本市水污染列管事業定期檢測放流水水質

提升水污染改善率

實施水污染源管制許可制度,針對事業包括自行設置廢( 污)水處理設施、回收使用、貯留等方式,規定均須依法申請許可,以確實掌握污染源資料。要求列管水污染源依規定定期申報廢水處理設施之操作、放流水水質水量之檢驗測定及用電紀錄,以督促正常操作及維護廢水處理設施,並嚴格執行末端稽查管制工作。


 

提升自來水供水品質

為提升自來水供水品質,共設置95 個水質監測站, 24 小時連續監測,並用「多重屏障」淨水管理策略,同時自訂較「飲用水水質標準」嚴格10 倍之內控標準,管控出水水質,利用精密的線上監測儀器進行全天候水質監測,務求出水百分之百符合「飲用水水質標準」。 2017 至2019 年平均出水濁度介於0.02~0.03NTU,遠優於法規限值(2NTU),出水濁度小於0.1NTU 累積頻度介於99.1~99.8%,超越先進國家95% 累積頻度小於0.1NTU 的管控目標。

針對水源、淨水場原水與清水進行水質監測,平均每年原水採樣480 點次、檢驗8,456 項次,清水採樣230 點次、檢驗4,262 項次;另參考人口分佈情形於供水管網設置代表點,每月進行採樣檢驗,平均每年採樣7,519 點次、檢驗4 萬6,808 項次。水質檢測項目高達139 項,遠超過飲用水法規規範之68 項,歷年來檢驗結果均符合飲用水水質標準,相關水質檢測結果皆公布於網站,達成水質資訊透明化。


 

街道植灌

全面提升再生水使用量

污水經由污水處理廠妥善處理排放後,本市亦貫徹循環經濟之精神,戮力提升「廢污水回收再利用比例」全面提升再生水使用量,免費供給外部單位及民眾取用,積極推廣再生水用於日常澆灌花木、環境清洗及街道降溫等非人體接觸之用途,並搭配辦理環境教育等課程推廣再生水優點及宣導水資源循環利用之重要性。

迪化及內湖污水處理廠再生水量分別為1 萬CMD 及2 萬CMD, 經處理後提供廠區沖洗、 植栽澆灌、道路降溫、設備清洗及民眾次級用水取用, 自2017 至2019 年再生水月平均使用量達22 萬7,394m3,相當每月省下約3.7億餘瓶600c.c 瓶裝水量。


 

污水下水道接管工程巷弄綠美化

妥善污水處理策略

本市生活污水係經由污水下水道系統收集至污水處理廠,將污水淨化安全,妥善處理至符合國家放流水標準後排放。 2019 年積極辦理第5 期臺北市各行政區分管網工程及用戶排水設備工程,廢污水處理人口比率已達84.83%。第6 期工程計畫(2020至2023 年) 將持續推動用戶接管工程與辦理管渠延壽作業,期能全面提升接管率( 2019 年已達79.45% )與延長管渠使用年限,以提升本市享有廢污水處理人口比率。

2020 及2021 年之目標為每年提升8,000 戶,並依據各年度實際接管情況滾動式修正各年度目標接管戶數,提升污水處理人口比率。


 

天母水道祭

辦理天母水道祭活動

天母水道祭為天母社區的重要祭典活動,藉由水道祭籌備過程,可凝聚天母地區各機構與社區之共識,加深社區認同,建構天母生態文化生活圈。並發展社區永續經營的模式,各個學校也將草山水道融合學程,以水道為主題發展課程,並於水道祭以海報展現成果,培養學生珍惜水資源之態度,落實鄉土教育與愛水教育,以達到深耕教育之目標。

DE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