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高度發展及氣候變遷影響,世界各大都會區都面臨像是洪水、熱浪、暴雨、乾旱等水環境的風險與挑戰。極端氣候不僅對民眾生命財產造成重大威脅,也影響城市永續發展。打造海綿城市,有效調節都市微氣候,並降低熱島效應影響;推廣田園城市,發揮食農教育理念,結合推動綠運輸、綠能發電、節電等策略,推動以減緩與調適之氣候行動為目標,建立氣候安全之韌性城市為願景。
為實現「宜居永續城市」的願景,建立「耐災韌性」及「環境永續性」城市,本府訂有臺北市地區災害防救計畫,作為綜合性防災業務規劃引導,持續推動及強化災害風險治理工作。除考量歷年災害之特性外,同時參照「仙台減災綱領2015 ~ 2030」檢視本市各項政策及成果,於2019 年透過「提出減少災害風險具體目標」、「瞭解災害風險」、「利用災害風險治理,來管理災害風險」、「投資減災工作,以改進耐災能力」、「增強防災整備以強化應變工作,並在重建過程達到更耐災的重建之目標」、「具有定期評估執行工項和公開報告進展情況的機制」,以確保計畫與仙台減災綱領內目標及指標符合一致性。
因應氣候變遷日漸加劇,持續透過各類災害潛勢境況模擬及風險分析,並考慮氣候變遷影響,依災害規模設定條件,擬定各年度之階段目標、防災重點工作項目,供決策者、一般大眾與高災害風險的社區參考使用,同時透過多元宣導,以分齡分眾的方式,採取最有效率的宣導教育進行災害風險溝通,使民眾了解所處環境之災害風險,並藉由整體都市防災規劃及避難據點與路徑劃設,完整建構土地減災之利用及管理,落實各項防災設施( 如擋土牆、堤防、雨水下水道、抽水站等)定期檢修及補強等相關措施,採取滾動式調整策略,擬訂各項作業SOP及檢核表單,隨時檢討災害防救政策,持續精進,以確保防救災工作的落實執行。
為有效執行災後復原工作,以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及城市永續發展,本市擬定災後復原計畫及標準作業程序、災後復建必要財政因應措施、災民救助及補償措施、災民生活安置、基礎與公共設施復建、災後環境復原、產業復原振興與物價之穩定、受災民眾心理醫療及生活復健等項目。
另為加速災後復原重建計畫的推動,考量災後的復原重建工作之分工繁雜,為提升災後復原重建工作效益,亦訂定「臺北市災後復原重建綱領」,並為執行災後復原重建,視災害規模及需要,依據災害防救法第37 條及臺北市災害防救規則第7 條規定,由各機關調派人員組成重建推動委員會,辦理各項災後復原重建工作。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與區域性的極端氣候,本市長期致力於防洪排水建設及河川整治工作,目的係為提供民眾一個安全宜居的水岸都市。然而面對未來艱鉅的極端氣候挑戰與水資源的競爭,本市以海綿城市理念為水環境政策的核心,以「韌性水調適」、「永續水利用」、「友善水環境」為3 大願景,勾勒出安全、永續、親水、生態的臺北市水環境藍圖。擬訂「健全都市水循環」、「提升防洪容受度」、「多元活絡水利用」、「穩定供水有效用水」、「生態多樣水棲地」、「豐富魅力水遊憩」6 大推動目標,透過13 項策略190 項計畫, 5年共編列約290 億預算,運用工程及管理手段,進一步落實道路廣場鋪面透水化、提升城市綠覆率、推廣建築綠屋頂、增加都市貯留滯洪能力、推動污水處理再升級、回收水多元利用、復育保護水環境棲地、營造親水遊憩環境等,使本市具備入滲保水能力,蒸發之水氣可調節都市微氣候。
於公共設施( 人行道、公園廣場、校園、停車場等) 推動透水性鋪面,達到雨天吸水晴天蒸散。 2015 至2019 年全市人行道、公園廣場、校園及停車場已施作21 萬9,231m²,相當約521 座籃球場面積規模之透水鋪面。另透過實際監測,人行道透水磚較不透水磚可降低周圍溫度約1.42~5.86℃,顯見透水鋪面對於聚熱不散的水泥叢林有著調節微氣候,降低熱島效應功效。
◆ 公共設施用地開發保水設計
為降低熱島效應、分攤集水區地表逕流量的效果,將超過800m² 之學校、公園及停車場等公共設施用地,實施基地保水設計,並以綠地或滲透方式優先施作, 2015 至2019 年總保水量體達8 萬2,244m³。
◆ 基地開發增設流出抑制設施
要求公私部門基地開發超過300m²者皆須設置雨水流出抑制設施,並符合每公頃780m³ 之最小保水量0.173m³/s 之最大排放量,藉以達到逕流分擔出流管制理念, 2015 至2019 年總保水量體達2 萬8,426m³。
◆ 公園設置雨撲滿
於公園設置雨撲滿,將雨天之地表逕流貯集於設施內,替代自來水用於植栽澆灌、沖廁、灑水降溫及生態補助等再利用,以達水資源永續, 2015 至2019 年推動25 座公園設置雨撲滿,總容量為1,408.63 m3。
高溫天氣可能造成熱中暑、熱衰竭等現象危害市民健康,並會危及用電、衛生、食品安全等層面。為減輕市民受到高溫之負面影響,於高溫發生前提前預警及應變。因此,於2015 年制定臺北市熱浪災害防救對策,並於2016 年建立熱浪預警通報機制,整合相關局處啟動各項高溫因應措施,納入臺北市地區災害防救計畫,提醒社會大眾及相關單位注意防範熱傷害,並減緩高溫帶來的熱危害。
為配合氣象局於2018 年研訂全國一致之「高溫資訊」,黃燈時注意警戒,以橙燈及紅燈作為本府熱浪預警標準,通報本府相關局處啟動高溫因應措施,包括環保局執行道路灑水降溫、公園處進行公園綠地植栽澆灌、勞動局從事對戶外工作者的勞動檢查、社會局啟動獨居長者、身心障礙及街友關懷服務、市場處加強市集與攤販集中市場食品安全宣導,以及衛生局通報緊急醫療服務及輔導食品業者衛生自主管理等,以因應及減緩酷暑時節高溫所帶來的潛在危害。
田園城市計畫透過建置網路平臺與民眾交流資源、由下而上的民眾參與方式及田園基地認養等作法,在食農教育、社區交流、空間創意、社會公益、永續生態與都市景觀的多元價值下,鼓勵在有限的都市空間中找尋可以綠化的閒置空間、建築屋頂、校園空間與任何有趣的社區角落,種植可食植物,推動及鼓勵公有閒置空地、市有及私有建物或民間企業建置田園基地,創造生態友善的城市風景,進而延伸及補充綠地系統,間接減緩極端氣候的衝擊, 2015 至2019 年累計已完成田園基地面積共19 萬7,373m2。
成立環境教育輔導小組計畫, 2019 年更以本市學校環境教育中心結合三級環教輔導團,針對環境倫理、氣候變遷、防災教育、能源資源永續利用及永續發展教育等五大學習主題,規劃「綠色簡樸」、「環保樂活」及「永續發展」三類課程,並發展環教行動策略,形塑環境教育種子學校範例,推廣區域性永續校園夥伴組織,實踐永續校園及人與環境共好之願景,共辦理14 項環境教育子計畫,逐步深根氣候變遷之概念,以提升全民氣候變遷基礎知能。